【人物与科研】中国科学院大学陈祥雨与汪志祥课题组:可见光促进EDA复合物引发的β,γ-不饱和酯合成
导语
可见光促进的脱氨烷基化反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,华中师范大学陆良秋和肖文精教授在这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从廉价易得的原料出发合成羰基化合物是现代有机合成的重要目标,而β,γ-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因其独特的活性特征,日益成为有价值的合成砌块。近日,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院协同创新课题组发展了可见光促进EDA复合物(electron donor-acceptor complex)引发的Katritzky盐与烯烃的脱氨基烷基化反应,成功实现了β,γ-不饱和酯类化合物的构建,该方法原料简单、条件温和,无需过渡金属催化和额外的添加剂,具有通用性。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Org. Lett.(DOI:10.1021/acs.orglett.0c04287)上,汪志祥教授和陈祥雨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。
国科大化学科学学院协同创新课题组简介
实验室成立于2019年底,将实验和理论计算紧密结合,致力于发展新的有机合成方法,实现目标化合物高效、环境友好的合成,在药物合成和材料创新中进一步开发其实际应用。现已建起了先进的有机合成实验室和计算化学有关机群。
通讯作者简介
汪志祥: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长聘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曾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、宝钢优秀教师等奖项。研究兴趣包括:催化机理的计算研究和催化剂的理论计算设计;新的化学成键规律及它们在构建新材料中的应用。已在包括Science, J. Am. Chem. Soc., Angew. Chem. Int. Ed.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。
陈祥雨: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副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2020年5月入职中国科学院大学,目前主要从事弱键促使的自由基反应。2014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,导师:叶松研究员。2016-2020年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,导师:Dieter Enders, Franziska Schoenebeck, Magnus Rueping教授。
前沿科研成果
可见光促进EDA复合物引发的β,γ-不饱和酯合成
传统方法合成β,γ-不饱和羰基多建立在过渡金属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,诸如钯、镍或铜催化下的烯醇和烯基卤代物、烯基磺酸化合物等反应(图1 A)。近年来,可见光促进的脱氨烷基化反应已经成为多样化烯烃制备的重要手段(图1 B)。区别于之前的EDA形成策略,该课题组发现仅仅通过碱金属盐(例如,NaI, NaOAc, K2CO3等)便可以与N-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酯(NHPI esters)以及系列吡啶盐等形成EDA复合物(图1 C)。据此,作者推测仅仅通过碘化钠和Katritzky盐就可以直接形成EDA复合物,产生的烷基自由基与双键偶联,再生成相应的产物(图1 D)。
图1
(来源:Org. Lett.)
作者首先进行了反应条件的优化,以1a(0.24 mmol)和2a(0.2 mmol)为原料,在45 ℃的LED光照条件下,DMA为溶剂,加入NaI(20 mol%),反应过夜得到了相应的偶联产物3a,收获了最优收率95%。同时,作者做UV-vis紫外吸收分析发现,在NaI加入到体系之后,体系出现了明显的红移,进一步对1a和NaI的EDA复合物进行了DFT计算,发现其溶剂化的络合自由能为9.6 kcal/mol,这均印证了体系中EDA复合物的存在。
图2
(来源:Org. Lett.)
随后,作者进行了底物的拓展,一系列苯丙氨酸衍生的含吸电子基或者供电子基的吡啶盐(3a-g),均可以在这一反条件下顺利地进行,反应收率也让人满意。此外,该方法可耐受多种官能团(3h-n),例如硫醚、酯、酮等;二苯乙烯上取代基的影响(3o-s)也被一并考虑,该方法对烯烃上的取代基也具有较好的宽容度。值得注意的是,苯乙烯(3t)的反应也得到了相应的β,γ-不饱和产物,尽管产率有所降低,其具有很好的E/Z比率,取代的苯乙烯(3u-x)也得到相应的产物,但是E/Z比率出现降低。特别地,该方法也适用于肉桂酸(3t)为原料和吡啶盐的反应,各种取代肉桂酸(3y-b’)也容易发生反应,可以得到高E/Z比例的β,γ-不饱和酯。
图3
(来源:Org. Lett.)
作者对反应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DFT计算。反应开始于1a和NaI形成的EDA复合物,在LED灯的照射下,激发跃迁至单重态激发态1EDA*,从而导致C-N键的断裂,产生相应的烷基自由基2IM1。1EDA*可能直接断裂产生烷基自由基,也可能跌落至三重态的3EDA经历一个过渡态3TS1+后产生烷基自由基。随后的过程就水到渠成了,2a可以作为一个自由基捕获剂捕获2IM1,再经历过渡态2TS产生2IM2。最后2IM2上质子的释放可能存在两种方式,一种为Py-Na+I•自由基经历3TS3+提取氢,产生最后的产物,同时实现了NaI的再生,另外一种是2IM2上的电子通过单电子转移到NaI上,之后Py-Na+I•裂解产生的Py提取氢,再得到产物。
图4
(来源:Org. Lett.)
总结:中国科学院大学协同创新课题组发展了一种仅利用NaI和Katritzky盐来合成β,γ-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简单方法。DFT计算研究表明仅仅利用NaI与Katritzky盐的弱相互作用就促进体系形成EDA复合物,同时进一步揭示了该过程的反应机理。该方法原料易得,不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和任何添加剂,操作简便,具备较强的通用性。
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21773240,22001248)的支持,相关工作发表在期刊Org. Lett.上(DOI: 10.1021/acs.orglett.0c04287)。该论文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大学陈祥雨副教授及汪志祥教授,共同第一作者是研究生张超深、鲍雷,该论文作者为:Chao-Shen Zhang; Lei Bao; Kun-Quan Chen; Zhi-Xiang Wang; Xiang-Yu Chen。
原文(扫描或长按二维码,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):
关于人物与科研
在科技元素在经济生活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,中国迎来了“科学技术爆发的节点”。科技进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的耕耘。在化学领域,在追求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,国际合作加强,学成归国人员在研发领域的影响日益突出,国内涌现出众多非常优秀的课题组。为此,CBG资讯采取1+X报道机制,CBG资讯、ChemBeanGo
APP、ChemBeanGo官方微博、CBG微信订阅号等平台合力推出“人物与科研”栏目,走近国内颇具代表性的课题组,关注他们的研究,倾听他们的故事,记录他们的风采,发掘他们的科研精神。欢迎联系:editor@chembeango.com
●上海有机所刘国生研究员课题组:钯催化端烯的不对称二乙酰氧化反应研究●兰州大学梁永民教授课题组:金/铜催化的炔丙醇与高炔丙醇的串联反应研究●长江师范学院张明忠副教授与海南大学陈铁桥教授:光催化需氧的烯烃双氧化选择性构建β-氧代醇●南方科技大学舒伟课题组:通过铜催化的非张力碳碳键官能团化实现胺的远端芳基交换反应